畲乡梯田的农耕美景 - 卓简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 > 新闻案例 > 民族百科

畲乡梯田的农耕美景

来源:卓简     发布日期:2015-11-07   浏览次数:0  |    分享    加入收藏

  畲族的“刀耕火种”的梯田文化,只是早期盛行的原始旱作方式,这种生产方式在清代之后就逐渐淡出了。自古以来,在一些具备水源条件的地方,畲民总要利用一切可能种植水稻。由于畲村位于地形复杂的山区,为了种植水稻,只能依山就势造梯田。

  畲民初来宁国云梯的时,人少势弱,好山好田不可得,只能退居环境恶劣的山岭中。他们不畏艰难,开山劈岭、筑坝修渠,将仰赖天雨的山坡开作旱地,将能够引水灌溉的山坡筑为梯田。经过畲民愚公移山般的世代积累,云梯畲乡曾经创下壮美的梯田奇观。

  《宁国县志》有这样的描述:“千秋关周围有畲族,凿石造田,田大者可卧、小者可坐,层层叠叠,螺旋而上数百仞。”这是对畲村梯田的简单白描,据此可以想象它的壮观与奇特,而这只是早期的梯田景象。

  千秋岭下的梯田,形状千奇百怪,找不到近似的两块田。有的田块细长狭窄,长度可达百多米,而其宽度有时不足一米,素有“青蛙一跳三丘田”之说。最小的田块,大小如盆,仅能容下几棵秧苗,却也有土石垒筑的像模像样的田埂。层层田埂错综繁复,叫人难以数清一座山有多少块梯田。

  一位村民说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:钟家有梯田几十块,某天终于插秧完毕,收工前,他反复数了数田块,可怎么数就是少了一块,无奈之下只好准备回家,当他拿起放在地上的斗笠帽时,恍然大悟,原来斗笠帽的下面盖住了一块田。这故事说明了梯田的繁杂和造田的艰难,也反映了畲族人民惜土如金的观念。

  一座大山,坡度有陡有缓,地形有凸有凹,而梯田巧夺天工。田埂蜿蜒而水平,流畅地从山脚层叠包围而上,将每一寸土地化为水田的一部分。中学地理课中的“等高线”,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,许多学生不甚理解。如果有机会让学生看看梯田,想必会轻松而解。站在山顶向下望去,一层层如蛛网般的田埂,随山势和地形而变化,有疏有密,有凸有凹,有相切有相交,具备了“等高线”的全部特点。不过,这些“等高线”比地理书上的更有趣味,具有理论无法表现的美感。

  春耕时,梯田灌满了水,几坡几岭,水光粼粼。白云间,农家在梯田中劳作,一群群白鹭追逐着水牛在新翻的田泥中觅食。插秧后过些日子,稻苗茁壮而起,几坡几岭又变成的层层叠叠的碧绿。再后来稻谷成熟,几坡几岭又是一派金黄……

  畲村梯田之美,难以用语言描述。看畲村梯田,你会惊叹人类的智慧与力量,竟然以双手创造了如此壮丽的农耕文明!云梯畲乡的梯田不只在千秋岭,还见于汤公山、落花坞等地。它们是延续百余年的农耕文化美景。遗憾的是,这一美景已于十几年前开始淡出。其原因是调整农业结构,落实国家“退耕还林”政策。很多梯田里种上了笋竹、山核桃等经济林,不过大多数梯田的基础结构依稀可辨。


卓简首页 设计方案图样 关于我们 联系我们 品牌合作 客户案例 专家团队 诚聘人才 常见问题 少数民族百科

 

版权所有:杭州承梦实业有限公司旗下卓简品牌 浙ICP备12041082号 
全国统一热线:400-088-2205 客服QQ:2093674155 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卓简地址: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江陵路88号万轮科技园



 
卓简全国服务热线
400-088-2205
收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