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泥鼓舞 —— 瑶族服饰技艺 - 卓简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 > 新闻案例 > 民族百科

黄泥鼓舞

来源:卓简     发布日期:2015-11-05   浏览次数:0  |    分享    加入收藏

  黄泥鼓是瑶族的一种膜鸣乐器,因演奏时鼓面涂以黄泥而得名,瑶语称“尼王瓮”,流行于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坳瑶村落中。

  制作方法

  黄泥鼓并非黄泥所制成,而是本质鼓框两边蒙以皮革制成,属于打击式膜鸣乐器。因用黄泥浆涂抹鼓面,改变鼓皮的厚度和松紧度,以达到各鼓音高、音响的统一,故谓之“黄泥鼓”。

  黄泥鼓鼓身是苦楝树或木质软韧而轻便的泡桐树木镂空两头制成,鼓面用铁圈或竹圈将皮革(山羊皮或黄牛皮)固定后,再用铁钩(每个鼓面分布六个铁钩)和绳子将两个鼓面相互对拉,并在中间用竹片将绳子旋绞,把鼓皮绷紧。

  黄泥鼓又分为“公鼓”和“母鼓”两种不同形状。公鼓:长约110厘米,鼓身中间小两头渐大,呈两个倒接的喇叭形;鼓身直径约为7厘米,两头喇叭口直径均为23厘米,鼓面直径为33厘米左右。演奏时左手握鼓腰,将鼓置于胸前,并上下、左右舞动,右手用指或掌以不同的节奏和速度交替拍击两端鼓面,奏出响亮悦耳的声音。母鼓:长约100厘米,鼓身两头似桶形,鼓口大小相同,直径均为28厘米,鼓面直径均为33厘米左右,腰部中间凹陷,直径约为13厘米。演奏母鼓时,将鼓系上布带横跨于胸前,右手执竹片敲击,左手以掌击另端鼓面。

  演奏方法

  黄泥鼓舞通常由一只母鼓和四个公鼓组成一组表演,后来发展成一个母鼓配多个公鼓的。表演时,以母鼓为轴心,母鼓的鼓点最为重要,它指挥和掌控着整个舞蹈的节奏,因此担负打母鼓的常常是寨子里的老鼓手。而四个公鼓手则围成外圆,应母鼓鼓点敲打。

  由来传说

  黄泥鼓传说是为了纪念瑶族祖先盘王而制作的。在瑶族人民世代传诵的史书《过山榜》中有这样的记载:瑶族祖先盘王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,当民族处于危难之际,他挺身而出,勇闯异国,用计谋将敌人首领的头颅取回,保卫了部落人民的生命财产,国王遂将三公主嫁给他,并封他为王,从此人民称他为“盘王”。盘王与公主结婚后入山居住,生了六男六女,这就是瑶族的后代。一天,盘王上山打猎,不幸被山羊撞下山崖丧生。儿女们在山下的一棵泡桐树上发现了盘王的尸体,他们悲痛欲绝,遂把泡桐树砍下,锯成七截,制成一个母鼓和六个公鼓的鼓身,并将山羊皮剥下做鼓面,糊上黄泥浆,鸣锣击鼓悼念盘王,狠狠敲打山羊皮鼓面以解心中悲愤。这就是祭祀盘王时要击打黄泥鼓,跳黄泥鼓舞的原因。这一习俗世代流传,保留至今。此后,瑶寨里凡遇丧事,都要敲击这种鼓以示悼念。鼓分公、母两种。丈夫去世,妻子要在灵柩前打母鼓、儿子打公鼓;妻子去世,丈夫和儿子都要打公鼓,这已成为瑶家习俗,世代传承。? 关于黄泥鼓还有一个传说。一次,瑶族祖先“盘瓠”到山上打猎,在和一只凶猛的羚羊搏斗时,不幸被羚羊撞下山崖;后来他的子女将他的尸体抬回厚葬,并在葬礼上敲打用泡桐木制成鼓身、羚羊皮制成鼓面的鼓以示哀悼。

  演奏场合

  凡逢年过节、师公活动、喜庆丰收、祭祀祈祷或丧葬斋事等场合,瑶族人民都要演奏黄泥鼓。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等地,每个寨旁林中都有一块“浪坪”,春节期间,青年男女到这里尽情歌舞、谈情说爱、跳黄泥鼓舞,许多美满姻缘就是这样缔结的。黄泥鼓既是歌舞的伴奏乐器,又是舞蹈的道具。


卓简首页 设计方案图样 关于我们 联系我们 品牌合作 客户案例 专家团队 诚聘人才 常见问题 少数民族百科

 

版权所有:杭州承梦实业有限公司旗下卓简品牌 浙ICP备12041082号 
全国统一热线:400-088-2205 客服QQ:2093674155 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卓简地址: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江陵路88号万轮科技园



 
卓简全国服务热线
400-088-2205
收缩